- 一周两次发布鸡鸭鱼肉变态单职业sf蔬菜信息还玩接龙,这个微信群不一般
“大家好!下一轮”、“今天下午有人来拿鸡,请社工们准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近日在一个微信群里发现 ,一群由党员、社工和当地居民组成的群组成员天天在群里发布菜品信息,不但有鸡有鸭有鱼,还有各种蔬菜水果。经记者了解,这是广州市大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简称大家社工机构)的工作人员,响应广州市城郊街社工服务站党群互助社“增收帮扶”项目,在从化城郊开展 “增收帮扶”计划。
他们通过党组织、党员、社区居民“多对一”的帮扶形式,为困难群体提供农产品、手工制品助销等支持,而这个微信群是他们日常发布信息以及献计献策、沟通交流的平台。
“卖菜”2000多斤为农户增收一万多元
广州市城郊街社工服务站党群互助社“增收帮扶”计划于2019年6月份正式启动,由党建引领社会工作服务,搭建党群互助平台,加强党组织在平台中的主导作用,成立党群互助基金,让党组织+社工+党员志愿者能够联动起来,在党建引领下实现资源整合,提供切实的服务,帮助有需要的困境群体。
项目期间,社工通过村居对接了解困难农户的家庭情况,深入村落入户探访,了解困难农户种植农产品的数量、品种以及商讨销售金额、途径等增收帮扶事宜,历时8个月,项目已经成功对接帮助了8户辖区的困难农户家庭。
截止至2020年2月25日,项目通过党组织、党员、社区居民“多对一”的帮扶形式,为困难群体提供农产品、手工制品助销等支持,服务惠及721人次,为困难农户助销农产品2000多斤,实现增收11817.9元。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大家社工机构积极响应上述项目实施,在从化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起为这些困难群体搭建平台,帮忙宣传,让更多的人来买菜。
这个项目从上一年6月份开始到现在,是长期的项目,只是疫情期间仍在持续发动。因此才出现了上述“在微信群里买菜”的一幕。
农户卖菜有了信心,居民买菜有了意义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个项目分为线上线下进行。线上主要通过微信群发布菜品信息,有意向的人在微信群里通过接龙的形式来预定,并且线上付款。线下交易的频率为一周两次,逢星期二、星期五在社工站开展,农户按时把新鲜的肉品和菜品送到社工站,由社工称重,现场核对数量。订购了菜品的居民来到社工站后,由社工按照预付款分发菜品,居民就可以把菜品提回家。交易完成之后,社工站的社工会把所得资金拿回去交给困难农户。
一系列规范流程为农户、居民带来双赢
在这个名为“城郊社工站帮扶群”的微信群里,人数达到了223人,群里主要成员是居民、党员、居委部分工作人员、社区科人员、民政局部分领导、街道部门等,其中社工15人,党员53人,居民155人。
大家社工机构告诉记者,项目的初衷是希望能帮助困难家庭增加收入,随后社工探访时发现有些农户有地或者种了很多蔬菜,出现滞销的情况,所以才想帮农户助销。“现在其他村的几个农户知道我们可以帮忙销售,已经计划今年利用好自己的农田,重新种农作物了。”“大家还是很有信心可以做好的,购买的人都觉得能够实质帮助到农户,希望能够一直参加”。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社工站的链接下,,农户和居民们都达到了“双赢”。困难农户因为家庭困难、要照顾家人,不容易让农产品产量形成规模,种类也没法特别多,而社工站处于城乡结合部,具有一定的群众信誉度,可以作为一个中间的桥帮助困难农户拓宽销路。居民不用亲自去市场辨别,也节省时间;农户不用每天花费大量时间等在小摊前叫卖,也有更多的时间照料家里。
微信群带来的意义不止这些
为了让这个项目做得可靠并且有意义,大家社工机构制定了非常规范的流程。社工们平时会去考察和挖掘困难农户,了解情况之后要进行评估核实,核实无误才能给农户们建立帮扶档案,随后才能开始一系列帮扶措施的跟进。
帮扶菜品的定价一般都会去参考下市场价,以稍低于市场价格五毛到一元的水平卖给居民。“对于定价、称重、最后回款等环节,农户们都很信任我们,偶尔也会送菜给我们吃,但我们都不好意思收。”
值得一提的是,在微信群里占大比例的是附近的居民,他们几乎已经把在微信群里看信息、预约和预付作为每天“刷微信”的指定动作,乐此不疲。
80%的居民反馈农户的菜品新鲜、清甜、无公害
“自己反正都要买菜,虽然过来社工站买要跑的远一些,每天要花二十多分钟的路程时间来提菜,但是解决自身需求的同时还可以帮到农户们增收,我觉得很有意义。”居民王先生表示。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项目的实施还无意中带来了更多的收益。群里面已经购买过的居民向记者反映,因为菜品够新鲜实惠,自己经常在朋友圈晒图,吸引了身边亲朋好友。很多都是已经购买过的人拉了身边的人进来,买主由此逐渐增加了。“群成员一开始就几十人,到现在两百多人了”。
城郊站的社工也表示,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形成一个帮扶群体、良心循环,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自己,这样的良性循环就是社工们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