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地资源“串联成珠” 设施农业“接茬生金” 红古川里四季鲜
四月的湟水河谷泛起新绿,红古区金砂台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内,工人们穿梭在智能温控大棚间,将颗颗红玛瑙般的高原甜樱分拣入印着 " 甘味 " 标识的定制礼盒。作为兰西城市群重要果蔬保供枢纽,这片曾以 " 菜篮子 " 闻名的土地正上演产业跃迁—— 139 元 / 斤的高原甜樱、2600 万株以上的年育苗能力、水肥一体化数控系统跳动的参数,共同勾勒出 " 设施农业 +" 战略下的红古范式。
构建万亩设施农业矩阵
近年来,红古区锚定设施农业增效目标,累计投入财政资金 5000 余万元,通过 " 先建后补 "" 先改后补 " 等政策组合拳,撬动社会资金 1.5 亿元,建成日光温室、钢架大棚、小拱棚等设施农业 9085 亩。其中,,日光温室 1821 亩、钢架大棚 4164 亩、小拱棚 3100 亩。红古区已经形成近百里的绿色蔬菜长廊——以花庄镇为中心,向平安镇、红古镇辐射,形成了春季大棚菜、夏季长茬菜、秋季复种菜、冬季温室菜四季生产格局,年蔬菜产量达 29 万吨,市场供应韧性显著增强。
通过构建集约化育苗 + 标准化定植体系,该区彻底破解本地蔬菜育苗的 " 卡脖子 " 难题。走进红古区岳山佳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全自动播种流水线高速运转,基质装盘、精准播种等工序一气呵成。" 通过政策扶持,我们改进了育苗生产设备,加装了自动浇水喷淋装置,我们的年育苗能力从几百万株提高到了 1000 万株以上,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本地需求,下一步将继续扩大育苗规模。" 育苗中心负责人达岳山如是说。
据了解,在政策扶持下,该区现已建成岳山佳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海西三农服务有限公司等 4 个育苗中心,年育苗能力达到 2600 万株以上。
端稳西北 " 菜篮子 "
红古区加力构建基地 + 科技 + 品牌发展模式,已培育金砂台循环农业示范园、北山台寿光模式日光温室群等 12 个标准化基地,认证绿色农产品 14 个,有机农产品 1 个,地理标识产品 2 个,鑫源大樱桃、夏黑葡萄、阳光玫瑰葡萄跻身 " 甘味 " 区域品牌。
在兰州科能生态农业羊肚菌种植基地,标准化出菇棚内,成簇的羊肚菌破土而出,一个个伞状羊肚菌整齐排列,智能温控系统确保稳产,工人们正忙碌地采摘,分级入筐,前来采购的客商络绎不绝。企业负责人柴旭鑫介绍说:" 今年是第一年种植羊肚菌,每个棚的产量在 1000 斤以上,在同行中是中等偏上水平了。"
数据显示,红古区年外销蔬菜超 25 万吨,占到了总产量的 86.2%。红笋、松花菜、番瓜、娃娃菜等优势品种通过冷链直达沿海各地。
" 政策帮我们轻装上阵,现在家家户户抢着建棚。" 王家庄村村民石月莲的 " 大棚账本 " 显示:1.6 亩钢架大棚种植红笋,一茬就收入 2.56 万元,加上政府每亩大棚 7000 元的补助,扣除每亩地 2000 元种植成本,当年收回了 2.88 万元的建棚成本,还赚了 4800 元。
" 四季有鲜 " 的大食物观样本
不止于 " 菜篮子 ",红古区正以设施农业为支点,打造 " 四季有鲜 " 的大食物观样本。
日前,平安镇复兴村的草莓温室里,杨先文边忙着摘草莓边说," 两个温室 1.2 亩地,今年卖草莓收入 8 万元。第二茬果正在盛果期,预计还有 1000 多斤产量,每斤按照 15 元计算,还能有 1.5 万元到 2 万元的收入。政府早年贴息贷款给我们建棚,后来棚老化了,需要维修改建,政府又每亩补了 5000 元,这几年种草莓收入一直好。"
在金砂台循环农业产业园,早春第一果大樱桃 3 月下旬开始陆续上市,售价高达每斤 139 元。" 已经来多次采购鑫源大樱桃,主要原因是鑫源的大樱桃好吃,果个大、肉质脆、甜度高,还特别耐放,一吃起来根本就停不下。" 一位正在采摘的客户说。
据了解,该园的大樱桃从 3 月下旬上市,一直能够持续到 7 月上旬,由于海拔高、温差大、生育期长、纯羊粪堆肥种植、干物质积累多,使得樱桃的风味独特。鑫源农业除了大樱桃,还有 7 月初上市的夏黑葡萄,9 月上市的阳光玫瑰葡萄,12 月上市的草莓,形成四季有果采摘链。" 我们的樱桃、夏黑葡萄、阳光玫瑰葡萄均通过‘甘味’品牌认证,电商订单一年比一年多。" 园区负责人展示着直播带货画面接着说:" 现代营销让我们的高原果品走向了全国。"
"2025 年,红古区将继续扶持新建设施农业 1000 亩,蔬菜种植面积达 11 万亩。" 据红古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陈凯介绍,红古区正实施 " 设施农业 +" 战略:通过农旅结合,打通田头到餐桌 " 最后一公里 "。正在修建的串台公路,将串珠成链,充分发挥全区 47 个平台地的优势特色,台上台下产业互补,联动发展,规划多条农事采摘 + 农耕体验乡村旅游线路,推动农旅融合,届时农旅产业将成为红古农业新的增长极。
记者手记
设施农业引擎驱动产业发展 " 加速跑 "
站在北山台俯瞰,4 月初的红古川就像是一条白色的丝带。
再过半个月,露地蔬菜长起来,塑料大棚的棚膜一揭,红古川又是另一番景象了——紫红色的笋子、油绿色的娃娃菜、青绿色的松花菜、翠绿的生菜等等,七彩斑斓,煞是好看。
从输血到造血,从单一蔬菜到多元供给,以设施农业为引擎,驱动农业现代化 " 加速跑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该区书写出了产业兴、农民富、生态美的时代答卷。
如今,湟水之畔的近万亩设施大棚如同金色五线谱,奏响着四季丰收的乐章。红古,这座西北 " 菜篮子 " 新高地,正以科技赋能、政策护航,让黄土高原的沃土孕育出更丰硕的希望。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程君 通讯员 张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