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强国背景下走好拔单职业页游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的思考与实践
【摘 要】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单职业迷失传奇。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我国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阵地,要瞄准人才自主培养的“靶点”,增强顶层设计的整体性,强化多元主体的协同性,凸显培养目标的多维性,注重培养体系的贯通性,提升培养机制的开放性,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强化价值塑造、模式创新、体系建构、治理保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教育强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统筹设计、单独成章,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清晰锚定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新方位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高等教育必须认清战略定位、增强战略自信、加快战略跃升,以高质量人才培养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筑牢对国家战略的全面支撑,推动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单职业迷失传奇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同时,逆全球化潮流涌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各国围绕科技制高点和高端人才的竞争空前激烈,部分领域出现人才流动“脱钩”。历史证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高精尖缺”人才亦是如此。拔尖创新人才是人才资源中最关键、最稀缺的资源,是国家创新优势集聚的中流砥柱,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须主要依靠自主培养,提高供给自主可控能力,才能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
回顾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均是在获得教育领先并成为世界科学和人才中心后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基于1960年至2020年159个国家和地区认知技能国际可比数据库的实证分析表明,高质量教育对于各个时期的经济增长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教育质量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国经济增速的差异。世界一流大学也因其培养造就顶尖人才的突出表现,成就了所在国家软实力、教育地位和国际声望的提升。因此,高质量人才培养作为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和显著特征,是实现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
梳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沿革,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经历了规模发展与内涵提升的阶段,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2022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655万人,毛入学率达到59.6%,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3位,比2012年上升26位,是进步最快的国家。虽然我国现阶段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数量已有了显著提升,但在人才培育上仍呈现“均值高”“方差小”的特点,教育的同质化程度高,能产生颠覆性创新的拔尖人才少。从一些国际比较数据看,我国在顶尖人才储备上还存在较大差距,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尚不匹配。当前,我国在一些科技领域已经跻身世界前列,某些领域从“跟跑者”变为“并跑者”甚至是“领跑者”。高等教育亟待回应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对高端人才的迫切需求,将构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作为现阶段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首要目标进行部署,着力打造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新路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阵,承担了全国超过80%的博士生和近60%的硕士生培养任务,是我国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阵地,必须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瞄准人才自主培养的“靶点”,不断强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
增强顶层设计的整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都有各自独特的使命任务和优势特色,其多样性使一流大学成为一个群体而不是千校一面。高校要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基于自身优势和办学特色,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解决“卡脖子”“卡脑子”“卡嗓子”的“科研命题”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育人选题”,明确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向和目标定位,着力培养不同类型的拔尖创新人才,探索世界一流、中国特色、具有自身独特风格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要强化前瞻性探索、全局性谋划,更加突出“主动服务”,坚持“四个面向”,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抓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窗口期,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有组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组织科研创新、有组织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构建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冒尖的教育生态。
强化多元主体的协同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深度融合”。因此,我们要构建政府、产业、高校、社会多主体参与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生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强横向协同,推进政府资源、科研资源、产业资源与教育资源的统筹整合,依托地方政府、一流院所、头部企业、国家级科研平台、大科学装置以及产业化基地等,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推动政府主导的就业创业体系、产业主导的实践实训体系、高校主导的导师课程体系等育人要素的共建共享。探索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跨学科科研项目引领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高校、企业双聘制度和灵活流动机制,与头部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搭建融教育、科技、人才功能于一体的科教协同创新平台,推动拔尖学生在高水平有组织科研实践中提升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