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秦楷模陈士橹:一生培BT单职业传奇桃育李护航天 谢幕单职业变态传奇永存
1944年秋西南联大航空系同班同学合影,第二排右起第五人为陈士橹。
西部网讯(记者熊惠玲)2016年4月24日,我国第一个航天日,晚上,西北工业大学航天专业的创始人陈士橹院士,在病床上穿上了正装,戴上他从不喜欢的助听器,坐在电视机前,认真观看了当天相关活动的新闻报道,还和儿女们兴奋地讨论了几句。当晚,怀着对祖国航天事业的忠诚与热爱,陈士橹溘然长逝。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陈院士就是这样的人,西北工业大学的师生这样追忆他:先生的很多衣服都是在学校东门早市上花几十元买的便宜货,却将自己毕生积蓄百万余元全部捐献给学校;先生平时不论对谁都和颜悦色,却曾为了航天专业的留存拍案而起。他是治学育人的谦谦学子,他是顶天立地的航天擎柱。“如果不是内心完全无私的人,是无法理解陈老师的。”
最早吃螃蟹的人:西工大宇航专业的缔造者
在女儿陈清怡的记忆里,父亲个子不高,佝偻着背,外形并不显眼,但在谈吐中显露的却是典型知识分子的派头,语调柔软,带着浓浓的江浙口音。上世纪三十年代,年少的陈士橹因为时常头顶日军轰炸机的尖啸,萌生了航空救国的渴望。“他们上中学的时候,迷失网页传奇,要经常跑飞机,跑到乡下,躲到山里,基本上是被动挨打,他很希望能学航空专业。”
就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前两个月,25岁的陈士橹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从西南联大的航空工程学系毕业,同年留校任教,这是他“教书匠”生涯的起点。1956年,陈士橹被派往苏联留学,火车七天七夜的颠簸将他送到了莫斯科,学成回国后,他牵头创办了西北工业大学宇航工程系。
对于最早尝试“吃螃蟹”的陈士橹而言,如何解决教材问题是当务之急。当时仅有的教材都由苏联专家提供,密级很高,管理很严,课本名字还都是代号。陈士橹主动带领教师搜集资料、伏案编写、刻板印刷,往往晚上在书桌前坐下,再起身已是第二天。
西北工业大学的宇航工程专业就这样在艰难中开始起飞。然而,令陈士橹没有想到的是,短短五年之后,由于院系调整,宇航工程系面临被撤并的风险。他开始了四处奔走。女儿陈清怡记得,在那些日子里,父亲让她感受到了未曾有过的“雷厉风行”。“他还拍起桌子来,所以大家觉得,平时看他温文尔雅的,说话都是笑嘻嘻的,怎么还发那么大的脾气。”
陈士橹的呼声终于得到当时主管部门——国防科委的重视。他的远见和坚持,让宇航工程系最终被保留下来。西北工业大学也因此成为国内航空高校中唯一的自开办航天专业以来就没有中断过的学校。从这里走出的7000多名航空航天领域的高级人才,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由弱变强的创业之艰。